处方药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医生你被过度医疗了吗哪些是过度医疗过度医 [复制链接]

1#
北京治疗白癜风那个医院好 https://m.sohu.com/n/461055589/

现代文明病在当今社会相当普遍,比如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心脏病、脂肪肝、肾脏病,以及各种癌……这些病症带给人们很大的心理压力,人们频频求助医生,做各种器械检查,然后按照医生开出的药方大把地吞服药物,或者稍有不适就去进行静脉输液。其实,这种医疗过程中难免会出现“杀鸡用牛刀”的情况,给患者带来精神上、经济上的更大负担。这种情况在今天的医疗临床中被称作过度医疗,包括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。

体检中的过度检查

美国纽约长岛著名医生劳伦斯.史密斯指出,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是美国医学最严重的危机。美国9个医学组织共同提出,目前有45种一般人根本就不需要的检查和治疗,比如:对一般疾病进行的CT(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)检查;做肠镜检查后,一定时间内再次检查;在背痛初期进行X线检查;为没有心脏病明显症状的患者进行运动心电图检查;为年龄在21岁以下妇女做子宫颈涂片检查;为初期乳癌患者或轻度前列腺癌患者做骨骼扫描检查;为65岁以下妇女或70岁以下男性做骨骼扫描检查;为来日无多的洗肾患者经常做癌症检查;等等。

美国《华盛顿邮报》年8月5日报道:美国一个联邦医学专家小组呼吁,要停止为年龄超过75岁的老人实施是否患前列腺癌的预防性医学普查,认为这种普查对于75岁以上老人弊大于利。美国癌症协会的医疗总监一语道破实情:对患者做一次前列腺癌套餐筛检,医院带来约美元的收益。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医学教授吉尔伯特.韦尔奇在其所著的《过度诊断:保健还是治病?》一书中也一针见血地指出,医院招揽来新的患者,医生根据先进仪器的检测结果来对付患者,比临床判断的治疗方法更加容易。只要医生提出这种早期诊断,不管要花多少钱,患者都很难拒绝。

澳大利亚邦德大学高级研究员雷.莫伊尼汉,在年5月30日《英国医学杂志》周刊网站上发表文章说:对那些根本无损健康的“症状”进行一本正经的检查和治疗,把健康的人视为患者,且不说浪费了医疗资源,这样做对患者的健康也常会带来重大的威胁。莫伊尼汉指出,灵敏度更高的检测能够查出微小的“异常”,而这些“异常”一般不会继续发展下去成为真正的疾病。扩大疾病的定义和降低需要治疗的门槛,意味着那些患病风险很低的

人群,将永远被贴上患者的标签,需要接受终身的治疗。众所周知,这种过度医疗,医院也是存在的。

放射检查次数过多的危害

放射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改进了医疗手段。通过CT扫描和核磁共振医学检查,医生能够迅速确定体内病变,诊断肾结石或确诊阑尾炎,评估甲状腺功能,以及确定心血管堵塞的位置等等,但这种检查的副作用也不容小觑。美国全国防护委员会的弗莱德.梅特勒博士说,美国人目前受到的电离辐射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。医疗中的电离辐射是能量最高、潜在危害最大的辐射,CT扫描在所有医疗放射性检查的项目中只占12%,但CT让人体受到的辐射却几乎占到全美辐射总量的一半。多层CT扫描仪造成的辐射,还要远高于单层CT扫描仪。对一般疾病做CT检查在中国也相当普遍。

做一次CT检查让患者接受辐射的剂量,比常规的X线透视高出50~倍。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,患者接受的X线的辐射量更相当于拍了次X线胸片的辐射量!波医院的阿伦索迪克森研究组,医院做过CT扫描的所有患者进行了追踪统计,结果表明:有7%的人后来患了癌症,这比癌症基准发病率高了1%。哥伦比亚大学的戴维。布伦纳博士在年12月2日的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上发表了一篇论文,他指出:目前所做的CT检查,有大约三分之一从医学上来讲是不必要的......滥用CT检查将使美国今后二三十年间多出万例癌症患者。

今天,为什么过度检查会在全球泛滥呢?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,有以下几个原因不容忽视:一是为了追求利润,二是因为人们对预防医学的误解和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,三是由于患者对高科技的盲目崇拜。

血管支架的过量放置

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治疗血管堵塞的支架手术获得了很大的成效,对严重血管堵塞的应急治疗、挽救患者的生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。

支架,是PTCA(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)手术中使用的器材。简单来说,支架其实是一段网状的管,通过从大腿的股动脉或者手腕的桡动脉处插入一根导管,在X线的指引下,用球囊将支架移动到狭窄部位,把网管撑开,以使血管狭窄部分得到扩张,让血流顺利通过。一枚小小的支架,直径2~4毫米,重量不过数十毫克,国产的就需1~2万元,进口的价格更要翻倍。

受利益的趋势,放置支架的过度医疗随之产生。在中国,通常无症状患者血管70%堵塞,或者有症状患者血管50%堵塞,才需要做支架手术。但是,医院过度治疗,甚至血管只有30%-40%的堵塞也施以放置支架的手术,有的患者一次放置支架5-6个甚至更多。血管狭窄必须得放支架吗?有一项极具讽刺性的报道:医院的外科专家做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实验,他们将位冠状动脉狭窄达到75%的患者分成两组,一组手术放置支架,另一组不手术但每天安排锻炼身体,一年后,手术组的康复率为70%,而没有做手术组的康复率却达到88%。

过度使用静脉输液的隐患

现在医院的输液室,里边多半坐满了挂着吊瓶在输液的患者。为了追求速效,“凡病皆吊瓶”的现象非常普遍,哪怕是牙痛、伤风感冒等小病都照“吊”无误。年12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,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朱之鑫表示,年一年,中国人输液亿瓶,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液8瓶,远远高于国际上2.5~3.3瓶的水平。他说:“过度用药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。”而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统计,70%以上的输液根本就是不必要的。

过度输液带来的安全隐患显而易见。口服的药物经过肠胃的选择性吸收过程,然后才进入血液,再流经肝脏代谢。如果直接以药液的形式输入静脉,就没有了这道屏障。同样的配方药物,口服效果虽较缓慢但更安全,而直接输液则可能增加过敏、中毒等的风险。

过度输液的另个隐患就是,在药液的配制和存放过程中,很难做到完全排除固体难溶微粒的存在。直径大于50微米的微粒称为可见异物,多数更细小的异物则肉眼根本看不见。这些异物包括玻璃容器面上脱落的硅酸盐颗粒、药物相互作用产生的难溶颗粒,以及生产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种种微粒和纤维等等。

年3月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药品抽检信息报告,51个批次被抽检的滴注液中有16个批次不合格,其中更发现可见异物。医院在对静脉滴注的药液进行检查时曾发现,在1毫升20%的甘露醇药液中,查出了粒径4-30微米的微粒个;在1毫升50%的葡萄糖加青霉素的药液中,检出了粒径2-16微米的微粒个。也就是说,如果患者静脉滴注毫升药液,那么同时就可能会有超过20万个与治疗无关的微粒进人血管。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只有4~7微米,粒径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可能会蓄积在心、肺、肝、肾、肌肉、皮肤等的毛细血管中,造成微血管栓塞,从而引发种种严重的后果。那些比毛细血管管径更小的微粒,最后也都会回流到肺脏并被过滤沉积下来,随后又会被巨噬细胞吞噬,使巨噬细胞增大,形成肉芽肿,造成肺脏纤维化,呼吸能力下降。有位患者生前输过的药液达40升,在他去世后专家对其尸体进行解剖,发现该患者仅肺部就有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堵塞的栓点。

从20世纪中叶走过来的人们都记得,医院看病,患感冒发烧或者有支气管炎症发生,医生往往只给患者开口服的抗生素和一些感冒药片,嘱咐多喝水,好好休息,过个三五天也就痊愈了。严重一点的也就是在臀部肌肉注射一针青霉素,当年很少人有过静脉输液的经历。如今这种动辄吊瓶挂水的过度治疗,已经引起有关学者的严重忧虑。因为这样做不仅输液的过敏反应概率会提高,而且更容易产生耐药性,使得以后再患病时治疗的难度加大。实际上,输液只对那些吞咽困难,有严重吸收障碍(如呕吐、严重腹泻等)或者病情危重、发展迅速、需要急救处理的情况才有必要。

专家呼吁,人们应当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来提高免疫力,生病时能不用药时尽量避免用药;必须用药时,能吃药就不打针,能打针就不输液。这种认知需要在医生和患者中普及,如果没有医患双方在思想上的高度配合,消除过度输液是很难做到的。

多种药物大把吞服的禁忌

在诊室里,患者常常不厌其烦地向医生诉说自己身上的种种不适,希望医生药到病除,而且总是要求医生开出处方上限的药量。这种情况下,医生通常都会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。医生大量开药,患者大把地长期服药,其中隐藏着药物交互作用的重大隐患。

我们知道,每一种药物在说明书上都有副作用和配伍禁忌的详细说明,但那是远远不够的。目前种种新药不断出炉,药学界对多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详细了解却渐趋模糊,往往要经过严重的事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明晰起来。例如,罗红霉素可使复方甲氧那明中的氨茶碱在血中的浓度升高10倍,导致氨茶碱中毒;银杏叶制剂和阿司匹林同服,会使出血的危险提高数倍;等等。年9月9日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报道:红霉素及某些治疗感染的药物,如果与治疗高血压药中的钙通道阻断剂(如苯磺酸氨氯地平、硝苯地平等)同服,会延长两次心跳间的时间,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。很显然,药品说明书上的标注并不能涵盖所有这些风险。至于3种以及3种以上的药物间相互作用的细节,更难以准确地说清楚、讲明白。

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特斯勒.林道教授指出:人们可能知道同时服用两种处方药有禁忌,但没有充分意识到非处方药也可能和处方药,甚至和其他非处方药发生反应。在美国,有超过29%的老人同时服用5种或更多种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。美国芝加哥大学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,在65岁以上的美国人中,每年因药物医院的超过17.5万人次。在中国,65岁以上有各种慢性病的老年患者,几乎一半以上的人都同时服用5种或5种以上的药物,其中许多人根本就说不出自己正在服的都是些什么药,只知道是医生开的,更不知各种药之间有哪些禁忌。甚至有人还把不同医生开的药,自作主张擅自混合服用,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。

结语

形形色色的过度医疗的案例,说起来都会令人感到荒唐可笑,但实际生活中几乎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卷人其中不能自拔。为了大众的身体健康,医生和患者都需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了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